結核病在老人家特別容易常見,所以想收取本篇文章,可以習得保健知識。

截錄長庚醫訊101年3月號    林口長庚醫院呼吸胸腔科主治醫師謝孟哲

因為文章較長,分段顏色,以利閱讀。

*************************************************************

今年,我們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十二個年頭。

隨著醫學不斷地進步,二十世紀許多傳染性疾病都已逐漸減少,

甚至是絕跡,而結核病卻依然肆虐,危害著我們的生命。


結核病存在世界上已經很久,從祕魯出土的木乃伊身上可以找出結核菌,

證實至少在三千年前,結核病就已經侵犯人類而且造成死亡。

結核病因飛沫傳染,當歐洲進入文藝復興,工業革命,

城市的興起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變得更為密切,結核病的傳染也更為嚴重,

歐洲在中古世紀時曾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於結核病,嚴重到被稱為「白色的黑死病」。

古今中外,不乏名人感染結核病,包括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鋼琴詩人蕭邦,

以至於現代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不因為他們的社經地位有所不同而免於感染。


雖然古代醫學認知到這個疾病,但對於疾病的了解卻一直到接近十九世紀末才有進展。

德國的柯霍博士(Dr. Robert Koch)在西元1882年3月24日,

於柏林生理學會上發表結核病是由結核菌(Tuberculosis bacillus)感染所造成的,

柯霍博士也是炭疽菌和霍亂弧菌的發現者,並於1905年獲得諾貝爾獎。

雖然結核病的禍首找到了,但是當時的治療仍然侷限在充足的休息,

足夠的營養,新鮮的空氣與充分的日照。

一直到二十世紀,有效的藥物治療才使得結核病的控制露出一線曙光。

 

世界衛生組織在年估計,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結核菌,

感染結核菌的人數每年新增加約800萬人,而每年約有300萬人死於結核病。

結核病到二十一世紀依舊威脅著我們。


一般民眾因為對結核病的認知較為不足,常是聞結核病而色變;

其實只要加強對結核病的認識,結核病也並不是那麼可怕的疾病。

並非每個吸入結核菌的人都會得到感染,得到感染也不是都會發病。

結核病主要因為飛沫傳染,吸入結核菌後約有25至50%的人產生感染,

得到感染初期只有5%發生原發性肺結核肺炎,其餘95%為潛伏性感染。

潛伏性感染沒有症狀,培養不出結核菌,也不會傳染,當免疫力下降或是年齡老化,才有機會復發。

潛伏性感染終其一生約有10%機會產生復發型肺結核,其中一半機會發生在感染後的兩年內。

由此可知,並不是接觸過開放性肺結核病人都會被傳染或發生結核病。

 

但是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才是控制結核病的不二法門。

如有結核病的初期症狀,例如久咳不癒,呼吸困難,較長時間的發燒,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甚至是咳血,應盡速就診,

透過胸部X光檢查,早期懷疑結核病,再經由各種微生物檢驗甚至是結核菌DNA檢測,

可幫助我們迅速診斷結核病,並開始適當的治療。


抗結核藥物治療需要較多種類的藥物及較長的治療期間,目的在完整的消滅體內的結核菌並防止抗藥性的產生。

初始處方常包含四種第一線抗結核藥物,連續服用2個月,再依據藥物敏感性試驗調整藥物;

如果對主要的藥物均具敏感性,會改成兩種藥物再服用4個月,大部分病人都可以在治療6個月後完成治療。

少部分病人因為藥物副作用或是培養出的結核菌對某些藥物具有抗藥性而必須調整藥物種類,

治療的時程也因此必須延長。

在開始服用抗結核藥物時,醫師會說明各種藥物潛在的副作用以及發生副作用的自我處置方式,

某些副作用可以先調整服藥方式,較嚴重的副作用則需要停藥並回門診處理。

目前絕大多數居家服用抗結核藥物之病人都加入疾管局的「都治」計畫(直接觀察治療法),

病人領藥後由關懷員每日定時送藥讓病人服用,並了解病人服藥是否有副作用產生。

都治的實施對某些病人確實造成一些不便,但都治實施後,結核病的完治率已有提升,

有更多病人因此得到完整的治療,關懷員的介入與監測更有助於及早發現副作用減少併發症之發生。


即使在這個醫藥進步的二十一世紀,結核病仍舊肆虐。

結核病並不是那麼可怕,需要的是我們的關注與了解。

「十年減半」雖然是看似個遙遠而困難的目標,

但是醫學界,公共衛生學界,政府衛生機關不斷的投入心力人力財力,

提供民眾更快更高品質的診斷與治療,共同來打擊結核病,相信二十一世紀也是我們戰勝結核病的世紀。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不自覺的感染到結核菌,雖然發病的機會不高,
又經過了一百年,結核病在世界上仍然猖狂。

arrow
arrow

    cgv30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