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長庚醫訊第三十三卷6期 桃園長庚醫院院長黃美涓)
台灣的居民愈來愈長壽了。但是長壽不是成功老化的唯一指標,現在大家更重視的是「健康老化」。
為因應世界人口高齡化,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今年世界衛生日之主題訂為「高齡化與健康」,
並提出「擁有健康,才能享壽」的口號。
隨著歲月流逝,人的身體器官及功能必然因損耗而日漸老化及衰退。
而衰退的速度與使用是否得當有關,也與疾病關係匪淺。老化易招致疾病,疾病也會使人加速老化。
要讓自己能「老當益壯」,就要主動及早作健康管理及健康促進,才能讓身體維持在良好狀態,
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傷害,就可以「活得好、病得輕、老得慢」,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活得好
要活得好,健康最重要。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全人健康」的定義,是包括「生理、心理、精神及社會適應性」都要健全,才是真正的健康。
WHO曾宣布個人的健康與長壽,60%是取決於自己,15%則是遺傳因素,其他才是環境及醫療問題。
因此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菸戒酒、心理平衡,就是維持健康的四大基石。
*民以食為天
老年人的健康飲食以少量多餐為原則,主餐最好放在中午,
早、晚餐以輕食為佳,食量以維持理想體重作標竿。
食材要包括米、麵、五穀、堅果、魚、瘦肉、蛋、豆製品、低脂奶品及蔬果類。
烹調方式要適應個人咀嚼及吞嚥能力,視需要變成較軟或半流質,並以少鹽、少糖、少油及高纖為原則。
易產生脹氣的食材如豆類、洋蔥等要少吃。
加工食品如香腸、醃肉、火鍋料等,因含鈉量過高,不宜多吃。
含有反式脂肪的糕品餅食對健康不好也要少吃。
足夠的水分攝取對身體健康及排泄順暢是必要的,原則上每日要1500~2000c.c.,等於的杯子5~7杯。
有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風及代謝症候群等長者,飲食必須按醫囑進行更嚴格的調控,才能避免併發症。
長者易有食慾不振、味覺變鈍、腹部脹氣、吸收不良或便秘等困擾,
長期下來易導致飲食營養不均衡,需要時可補充營養品、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等。
通常市售銀髮族綜合維他命每日1粒(含鐵質)及鈣片(每日不超過毫克)可以補充所需,鐵質及維他命D對長者也很重要。
*要活著就要動
體適能是指身體適應生活、運動及外在環境應變的綜合能力呈現。又可分為健康體適能及運動體適能兩大分類。
前者包括身體組成(肥、瘦肉比例)、身體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及心肺耐力,
後者則前四項再加上平衡能力及反應能力(因應運動所需)。運動可以維持或增進體適能,其對健康促進的效果已被肯定。
其實所有能消耗熱量的身體動作都可以稱為「體能活動」,
對體力的維持與促進很有幫助。常見的體能活動包括日常生活活動、休閒活動及運動三大類。
日常生活活動包括吃飯、穿衣、走路、爬樓梯、做家事、整理花園、逛街購物等。
休閒活動包括公園散步、郊外踏青、社區土風舞、帶孫子去玩等。
「運動」是最為一般人熟知的活動類型,可計畫性且能促進體適能進步,分為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及抗阻力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循環、維持賀爾蒙正常運作、強化肌力、改善關節靈活度、
增加心肺功能,也可以降低高血壓、穩定血糖控制、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減少血管硬化程度、降低腦血管病變的機率,
還可以減輕關節的負擔、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故選擇適合個人的運動,維持身心健康對延緩老化是有幫助的。
老年人是「運動傷害」好發的高危險族群,較常見的有跌倒或心肺負擔過度等;
慢性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體重過重、長期抽菸的人要格外小心,
從事運動訓練以前,最好先請醫師評估,開立「運動處方」,必要時得有運動教練陪伴。
例如: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人不宜爬山,最好採用間歇性、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健走、太極拳、槌球、元極舞等。
老年人運動的目的主要為維持體能、休閒娛樂與健身。所以運動安排應該重視人性化、趣味性與安全考量。
一般來說,以個人可以自行控制運動強度的活動最合適。
例如:健走、慢跑、游泳、爬郊山、騎自行車、有氧舞蹈等。
至於高爾夫球、羽球、網球等運動,雖然有點激烈但是只要稍作調整,減少競技比賽也都是可行的項目。
運動的強度以中等為主,可以視個別情況控制心跳在每分鐘110~130左右。
*良好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個人衛生、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常常運動、心理健康及自我控制能力(避免有不良嗜好)等的養成。
俄羅斯學者茲馬諾夫斯基曾提出一個長壽公式:健康長壽=健康是福,有了「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才有意思。
因此,分子愈大,分母愈小,才是真正的健康長壽。
台灣人除了戒菸限酒(小酌),還有不要吃檳榔(口腔癌的主因),才能將「香檳酒」的不良嗜好去除。
老年人生常是生命中的空巢期。
兒女外出工作,自立門戶,子孫承歡膝下機會不多,加上行動緩慢,使得許多長者不願外出。
其實留在室內缺乏日照,會導致骨質疏鬆、失眠、憂鬱等不健康狀況。
參與社區活動、種花、打牌、泡茶聊天、寵物餵養、宗教活動等,
以積極的養生取代被動的養老,把握當下,惜福、享福及造福於家庭社會,
有勇氣、不畏懼地走向人生的盡頭,為自己的生命劃下最佳句點。